close

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〈讀後心得〉

一、相關書訊

十 年前,磨了簡媜甚久的「紅嬰仔」,促使他完成一本育嬰史。十年後,因丈夫(書中的姚同學)的學 術交流,帶著孩子─姚頭丸,飛到美國科羅拉多州邊遊邊學四個多月,再次使此書付梓。從一國對教育的熱忱、重視,看到因愛故鄉所生的怨懟。透過這趟遊學,引 發的種種省思,不僅僅只是教育,更談到生與死、失與得、工作的熱情、對生命的期盼。「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」─簡媜,自其幽默且犀利的筆鋒,點出疑惑;自 其細膩優美的字裡行間,看出簡媜對這塊「番薯」的期許。

二、內容摘錄:下列文字摘自《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》

(一)一個對自己的學習與成長缺乏責任感的人,是走不了遠路的。(p.98)

 

(二)不同的國家、政府、社會,給孩子不同的資源難題;不同的哲學家、思想大師,給孩子不同的生命思考;不同的父母,給孩子不同的視野;不同的老師,把孩子帶到不同的地方去。(p.110)

 

(三)家長的掌聲夾者叫好聲,久久不停,這對孩子來說真是莫大的鼓勵,能站在高高的舞台上感受觀眾的熱情與掌聲,霎那間會激出榮譽與信心。(p.117)

三、我的觀點

 

詩經:「他山之石,可以攻錯。」藉著簡媜的眼,看到了別的國家辦教育、興學的熱忱,奉「全人、品德教育」為圭臬。姑且不論是某在美國每間小學都是如此,還是只有如同小型聯合國般的Dunn小學是這樣。教育,若能讓孩子們喜愛上學,會如書中所說:「像春風吹來,每一片樹葉以口哨響應。」

 

在Dunn小 學,他們重視父母,不管是學校的大小事,一定會告知家長。是了!教育本就是校方、學生、家長,三者形成的鐵三角。一個老師,上課的第一天不是對孩子說明往 後上課的規矩,不准吵鬧、不准遲交作業‧‧‧‧‧等,而是給孩子十二樣見面禮,並告訴孩子每一個象徵的意義。那些意義不是懲罰、不是告誡,是一條條溫暖的 囑咐,沒有打手心、沒有體罰、沒有辱罵,那果然是個包容性很強的校園啊!如同老師給的第七件禮物─棉花球,在在表示這是個溫和的教室。

 

學 校與家長的溝通,在台灣,向來僅限於新生報到或有大型活動才會有。「息事寧人」、「習慣就 好」,這是許多人的通病,無所作為。在美國,校方常與家長做溝通、協調,達成共識,不會讓孩子權益受損。任何方案,若是有助老師教學的需求,對孩子的學習 有所助益,為何要因少數人的反對而取消呢?為何要避免爭執而打消念頭呢?難道不該力爭孩子學習的權益嗎?

 

另 外在一個和善的社會,做到了完整的無障礙空間。沒有使身障者感到困擾,人們亦不會對其投以異樣 的眼光,甚至伸出友善的雙手,帶著他們安穩的走過階梯。可在台灣,非但沒有完善的無障礙設施,身障者還飽受側目。新聞也出現過,某市無障礙坡道做得太狹 窄,輪椅根本過不了,或是坡道過陡,一下去便是大馬路,豈非造成用路人的危險?

 

為什麼書中的姚頭丸,會愛上閱讀?在那裡,他的英文進步神速,並非只因環境趨使,其中也包括了老師的教導有方。為什麼台灣的孩子總視英文為苦難?甚至有的大學生,英文程度竟只停留在小學程度。Dunn小 學每天必不厭其煩的寫「閱讀二十分鐘」,且學生也具責任感,定會照做。漸漸的,學生自動自發成一小時、二小時,最後如姚頭丸一樣,花了四小時一次看完整本 英文書。就連孩子們的話題都是:「這本你看了嗎?那本你看完了沒?」可在台灣不是,充斥在孩子之間的話題是昨天的連續劇、談話性節目、線上遊戲,言不及 義。光是這點,台灣就該好好向別人學習了。

 

藉著這塊「他山之石」,看到了台灣教育種種能改進的缺點。每年都有考察團到國外,卻從不見台灣教 育有何改變。難道外國的月亮真的比較圓嗎?在書中看到異鄉優於故鄉之處,總不禁感嘆,為何別人能做到我們卻不能?但是在書中,我也看到了姚頭丸在異國的努 力、老師對學生用心的感動、還有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期許。最後送給自己那十二樣見面禮,當別人需要時,也能勇於付出,不是嗎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莞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